第(2/3)页 除去实在拿不出手的光棒子,无论是“缺牙巴”还是“稀毛癞”全部卖出去了。 鲜活带壳的青粮压称,每一棒都要十几文。 送走商家,徐家村立即就开始分钱,都不用等算账,因为这账早就算好了。 你家几十斤,他家几百斤,各是各的价。 算账分钱的是一群孩子,村民们已经习以为常。 之前还让几个来买东西的商家很是惊讶。 徐家村卖青粮真是怪事连连。 在驿站,一个女村长先搬出一个县令手书的牌匾,让几个商家毫无顾忌的买嫩苞米。 接着就是全村老小出动掰苞米,没有谁打着骂着撵着,一个个都是跑着干活,比自家的还勤快卖力。 最让商家奇怪的还在后面,拿着石板在各处记录的全部都是孩子,基本上都是十岁上下的男孩女孩。 徐家村集体做事都有记录,每个人要打卡。 那就是自己每次做过活,就要在记录册子的名字后面按指印。 一个指印就是十文到五十文不等的钱。 按指印时,每个人的眼睛都瞪得大大的。 看完自己的还要看别人的,生怕别人多按了、自己少按了。 一年下来再笨的都把村里人名认得七七八八。 村里人也习惯了记账。 田小泉、田小溪和石猴子、徐黑子、林小虎他们跟着夏秀才学的就是算账。 这也是江枝要求的,要村里孩子们每天识字的同时,还要学会记数。 科举当官太遥远,鸡零狗碎、柴米油盐才在眼前。 只要能算账就不会吃亏,以后做啥脑子都会多想一想。 于是,一个村里突然冒出来五六个帐房。 掰苞米时,几个孩子就拿着石板在各处田边地角记账。 这些账简单好记,只写各家户名和苞米的等级斤两。 最后再过来归拢总账,这样一来哪怕出错金额也不大,而且还能找到谁出错了。 此时,孩子们就把还没有捂热乎的钱分发下来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