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405章 无价之宝-《鉴宝狂少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当即下令,将那些价值连城的器具搬到院中,全部砸毁。

    后来赵匡胤前往嵩山中岳庙进香,返回时专门路过月台,视察柴荣所建的官窑。

    为了看得仔细,晚上他还住在了月台。

    当晚,他以赏月为由,上到阳子台上俯瞰全景。

    果然,洧水两岸灯火通明,烟雾缭绕,人来人往,热闹非凡。

    后来人将“阳子台”改名为“月台”。

    赵匡胤回到汴京之后,即刻传下圣旨,命令关停这些耗资巨大、污染严重、破坏环保的柴窑,遣散工匠人员。

    那些被遣散的工匠人员有一部分流落到了禹州神篨,由于他们身怀烧瓷绝技,还要维持生活,慢慢地又开始烧制起瓷器来,成为现在有名的钧瓷。

    几次磨难对神瓷柴窑来说,简直就是毁灭性的打击。

    可以肯定的是,一定有幸存的流传下来。

    但也是极为珍惜罕见的存在。

    以至于后世想亲眼所见都成为一种奢望。

    明宣德三年,吕震编写的《宣德鼎彝谱》记载:“……内府收藏柴、汝、官、哥、钧、定名窑器皿,款式典雅者,写图进呈……其柴、汝、官、哥、钧、定中并选二十九种。”

    《清稗类钞》记载,周竹卿藏柴窑小水盂;又记,清人徐应香收藏一柴窑小盂,色鲜碧,质莹薄,人间罕有。

    清汪启淑《水曹清暇录》记载,有柴窑茶盏。

    清梁绍壬《两般秋雨庵随笔》记载,清人何梦华为阮元购得柴窑一片,镶作墨床,色亦葱倩可爱。

    而光彩殊晦,疑为均窑混真。

    清代刘体仁《七颂堂识小录》中,记其亲眼所见:“柴窑无完器,近复稍稍出焉,布庵见示一洗,圆而椭,面径七寸,黝然深沉,光色不定,‘雨过天青’未足形容,布庵曰:‘予目之为绛青’。”

    清宫内府曾有收藏记载,《清高宗御制咏瓷诗》中,有四首咏柴窑器的诗:《咏柴窑碗》两首,《咏柴窑枕》、《咏柴窑如意枕》各一首。

    根据这些记载,就能想象的到柴窑瓷器有多么的弥足珍贵了。

    就连阅宝无数的乾隆爷都不曾见过柴窑整器,一般人就更不可能了。

    到了民国时期,关于柴窑还发生了一场惊天事件。

    民国二十七年刊印的《增补古今瓷器源流考》中有一篇文章写到:“琉璃厂某古玩肆有残瓷一片,就琢为园形,周径约三寸余,厚分许,釉淡青色,光足可鉴人,四周露紫砂胚。

    疑是柴瓷!”

    这篇文章一经发表,瞬间轰动神州。

    无数大收藏家以及军阀势力等等,将琉璃厂翻了个底朝天,可惜都不曾见到那件瓷片。
    第(2/3)页